編者按:2022年即將結束,2023年近在眼前。疫情之下,有人覓到行業風口,乘勢而上;也有人困守一方,惶惶度日。有人曾說,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尋找風口,盼著有朝一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然而,疫情之下,風口難覓,危機四伏。歲末年初之際, 2023年又將會涌現出哪些風口?艾媒咨詢本著向業界傳遞行業前瞻動態、消費新趨勢的出發點,將于近期發布系列行業風口解讀文章,通過分析其發展背景、利好因素、資本布局、未來發展趨勢等,從行業數據、專業分析師角度觀全局、看未來。助力企業提前預見行業發展先機,發現高成長性細分賽道。為企業商業布局把脈獻策,并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與企業共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轉換密碼。
近年來,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2021年年末中國總人口為14.13億人,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2.01億人,占比14.2%。人口老齡化改變了勞動力的供需關系,加重了社會養老負擔,解決空巢老人面臨的諸多困境成為了社會難題,在醫療、經濟、人口結構等方面給社會帶來較大壓力。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勢必給國家發展帶來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既是挑戰也是一種機遇,龐大的老年群體將會帶動養老市場的發展。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2023年全球養老產業發展及中國市場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8.8萬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22.3%。2022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6.7%。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未來中國養老相關企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產業處于發展初期,多家企業加速入局
中國養老產業起步較晚,與美國、日本等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如今仍是一個新興產業,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養老機構和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低,養老產品種類和內容相對匱乏、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等問題依舊存在。諸多服務與設施有待完善,養老市場尚未飽和。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近些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也提升到了一定的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提上來了,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生活也在高質量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逐步關注到這個領域,給養老產業帶來了發展機會。
養老產業關注度的日漸提升,吸引了大量企業布局。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中國養老企業數量共有367083家,其中有三個省份企業數量突破30000家。江蘇省養老企業數量在各省份中排名第一,共有36128家,其次是山東省32453家,廣東省30837家。中國養老相關企業數量持續增加,成立年限多數集中在1-5年內??梢?,養老行業在近幾年迅速發展,隊伍日益壯大。
此外,資本也紛紛涌入,搶灘十萬億養老市場。
數據顯示,2014至2022年8月中國養老市場投融資金額總計207.8億元,投融資數量共計197起,投融資事件金額較高。資本對養老產業的布局越來越看重。今年以來,養老賽道誕生了多筆投資,包括邦邦機器人、小橙長護、新府智能、國齡城科、共享之家、天與養老等至少6家養老相關公司先后獲得融資。
當前,養老產業市場目光主要集中在三個細分賽道上:一是養老地產、養老機構產業;二是醫療器械、護理設施、智能養老等養老醫療護理產業;三是線上教育、帶社交屬性的旅行運動等老年人教育及文娛產業。據了解,早在2010年,萬科、保利兩大房企就已經入局養老產業。至今,中國大約有30家房企已在養老領域有所布局。
除此之外,互聯網大廠也紛紛跨界入局養老產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4家互聯網龍頭公司在保險行業均已深入布局,滴滴、美團、哈啰等也開始向保險業進軍。特斯拉、理想、比亞迪等車企進軍保險市場的熱情同樣較高,目前均已斬獲保險中介牌照。星羅密布的各方資本紛紛入局,足見養老市場的火熱。
各地政策接連出爐,利好養老產業發展
養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養老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企業和資本的注入是生命力,而政策則是骨骼的生長,只有兩者兼顧并存,把握住政策趨勢,做到合理化的資源分配,才能盡可能避免資源浪費,實現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作為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重要力量,老年社會工作人才是緊缺人才。今年初,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每千名老年人配備1人以上社會工作者。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各省級地方政府紛紛響應,因地制宜制定了針對各省市相關的養老政策與發展目標。
天津出臺《關于深化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建管扶用”23條措施》,將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發展作為當前加快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抓手,更好地滿足居家老年人“原居養老”需求,構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打造“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著力增加綜合性養老服務供給,推進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可持續發展。
上海發布的《上海市健康老齡化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老年健康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社會環境更加友善,老年健康服務供給有效增加,服務資源配置更趨合理,老年健康服務質量有效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健康預期壽命不斷延長。
湖南省出臺的《湖南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多支柱、全覆蓋、重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老年健康支撐能力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社會保障統籌發展;安全、綠色、便利、舒適的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扎實推進;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持續改善;老年人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更加濃厚;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各省市出臺的各項利好政策,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政策紅利帶動下,養老產業持續升溫,我國養老市場主體不斷擴大,老年人群消費潛力加快釋放,產業規模也繼續邁上新臺階,可謂是前景可期。
養老產業就業缺口大,新興職業潮涌
在我國整體步入老齡化社會、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的大背景下,養老市場前景廣闊。但當前,老年人多和養老服務需求旺,養老服務人員數量不夠,業務能力不強等供需不足矛盾較為突出。對此,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商學院》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銀發經濟’市場內的供需不平衡是必然的,因為過去的市場結構是年輕群體消費比重相對較大,老年群體比重較小。但目前這個市場結構的天平在逐漸傾斜,供需關系和市場配置問題正在適配階段,就會產生相對應的不平衡。”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21年9月底,全國有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4萬個,床位800多萬張,按照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跟老人的比例1比4算,至少需要200萬名護理員,還不包括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人員,養老護理員存在很大缺口。2022年11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2022年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服務工作的養老護理員躋身前列。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傳統的“養老護理員”職業,“老人洗澡難”“子女工作忙無法隨親人陪診”等養老服務新需求也催生了“老人助浴師”“老人陪診員”等新職業。#95后小伙做陪診師月入過萬#、#90后大廠女孩辭職創業為老人助浴#等詞條也登上了熱搜。新興職業的潮涌,將為社會提供數百萬新增就業崗位,養老產業儼然成為了我國就業市場的重要增量。
多樣化養老需求顯現,智慧創新養老模式興起
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嚴重,老而少子、空巢孤獨的問題更加突出,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傳統養老模式受到極大挑戰。但在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持續滲透下,智慧養老模式涌現。智慧養老模式能夠有效整合新技術與養老資源,助力養老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因此,智慧養老也成為養老產業的重要細分領域。由于智慧養老產業還未形成充分的市場化,2022-2023年是養老企業布局和擴張的關鍵時期。
張毅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提出,當前新基建領域發展迅猛,技術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養老產業也因此迎來數字化發展契機,未來基于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智能養老解決方案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其中,以“醫療+養老”“文娛+養老”為代表的新型創新養老服務模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銀發群體的主要消費可分為日常消費(39.1%)與健康消費(40.9%)兩大類。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銀發群體面臨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健康消費已經成為銀發群體的最主要消費項目。從健康消費項目來看,在醫療保健之外,銀發群體也開始注重疾病預防。
而“醫療+養老”的服務模式能夠在提供養老基礎護理服務的同時,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飲食起居等綜合服務,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下老年群體“健康養老”的消費需求。細致周到的養老服務模式為許多家庭解除了后顧之憂,廣受好評。
此外,張毅認為,“目前,中國老年人在精神方面遠比物質方面要空虛和缺乏,企業要洞察這部分細分市場的空缺和空間,及時切入。”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老年群體,普遍擁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更高的收入,對高質量的老年生活有著更為多元和個性化的需求,其釋放出的新需求也為養老產業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
近日,上海16位退休阿姨赴橫店拍《甄嬛傳》引發熱議,#16位退休阿姨為圓戲癮翻拍甄嬛傳#這一話題在微博便有1.2億閱讀量。除卻圍繞翻拍《甄嬛傳》是否侵權問題外,網友們對阿姨們的退休生活也展開了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紛紛為阿姨們精彩的退休生活而點贊,也側面反映出退休后的中老年群體,對于精神方面的訴求是客觀存在的,折射出“養老+文娛”產業的高需求與潛力。
隨著老年人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代寫老年人回憶錄”等新興細分賽道也逐漸受到關注。通過文字,娓娓道來老人的一生經歷。于己,是重走一遍人生路;于子孫后代,則是精神財富的傳承。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老人們“說”“寫”回憶錄時都能獲得樂趣,“回憶處于頂峰期的事業和生活,會覺得恢復了當年的青春、活力。同時,在與撰稿人對話、給自己找事兒做的同時,也降低了孤獨感。”夏學鑾說,一般寫回憶錄的老人對自己的一生還是滿意的,即使沒有名人的轟轟烈烈,也至少對得起社會、子孫。他們通過寫回憶錄這種方式,尋求對自身的肯定,有利老人的身心健康。
當下,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老年人口持續增加。龐大的中老年人群體為形成一個巨大的中老年消費市場奠定了基礎。只有精準挖掘中老年群體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務老人、挖掘老齡“紅利”??梢灶A見的是,數以億計的中老年人消費市場將是未來諸多企業的必爭之地,也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
未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激勵下,AI、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支撐下,醫療+養老、文娛+養老、旅游+養老、社區+物業+養老等智慧創新養老模式將迎來良好發展機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將會更加豐富,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請回復有價值的信息,評論需要審核后進行展示,請勿重復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