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虛擬現實在經濟社會重要行業領域實現規?;瘧?,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含相關硬件、軟件、應用等)超過3500億元,虛擬現實終端銷量超過2500萬臺,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骨干企業,打造10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虛擬現實生態發展的集聚區。政策驅動下,虛擬人行業迎來利好。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虛擬現實(含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數字經濟的重大前瞻領域,將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經過多年發展,虛擬現實產業初步構建了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生態體系,正邁入以產品升級和融合應用為主線的戰略窗口期。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2023年中國虛擬人行業深度研究及投資價值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虛擬人帶動產業市場規模和核心市場規模分別為1074.9億元和62.2億元,預計2025年分別達到6402.7億元和480.6億元,虛擬人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中國虛擬人行業迎利好,多方驅動因素共推行業發展
目前,虛擬人主要分為服務型虛擬人和身份型虛擬人。服務型虛擬人具有功能性,能夠替代真人服務,完成內容生產以及一些簡單的工作,降低已有服務型產業的成本。身份型虛擬人具有身份性,多以虛擬IP或偶像呈現,能夠為未來的虛擬世界提供人的核心交互中介。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較2020年增長9.1%,兩年平均增長6.9%。2021年前三季度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總支出的10.8%。隨著中國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精神消費需求逐漸凸顯,為虛擬人產業提供發展動力。
此外,虛擬人產業的發展涉及眾多技術領域,涵蓋AI技術、實時渲染技術、3D建模技術以及動作捕捉技術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開通5G基站超139萬個。5G技術的創新,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提升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虛擬人產業發展。
入局者增多,中國虛擬人市場規模不斷突破
在政策利好、娛樂需求增加,人工智能、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成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虛擬人產業高速發展,元宇宙熱潮亦加速推動了虛擬人產業升級。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虛擬人帶動產業市場規模和核心市場規模分別為1074.9億元和62.2億元,預計2025年分別達到6402.7億元和480.6億元。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虛擬人形象在產品設計方面有較強的可塑性,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等前沿科技,能夠在虛擬主播、數字員工、虛擬偶像等新業態上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產生巨大市場機會,推動虛擬人產業的高速發展。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企圖分一杯羹,競爭日趨激烈。
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涉及虛擬人領域的投融資案例95起,總金額約54.11億元;2021年涉及投融資案例149起,總金額約326.03億元;截至2022年10月,虛擬人領域投融資案例49起,總金額約124.96億元。2021年較前幾年單筆融資額度和融資總金額都大幅度增加,在政策利好背景下,2022年保持上年的資本高漲熱度。
此外,2020-2021年,虛擬人相關企業數量逐漸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其中,2021年中國虛擬人存續企業數量為167670家,新增企業數量為66293家。近年來,虛擬人物形象不斷涌出,形成了一定的粉絲基礎。虛擬人的紅利吸引了資金的投入,虛擬人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網民滲透率提升,虛擬主播更受網民關注
調研數據顯示,相較于2021年,2022年中國網民對虛擬人的了解和關注程度更高,從2021年的63.6%的關注度上升至2022年87.8%,接近八成的用戶對目前中國虛擬人服務表示滿意。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社交媒體多元化發展,推動了虛擬人的宣傳,網民滲透率提升。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虛擬主播正在釋放巨大的商業價值,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迅速發展,虛擬人與用戶的實時互動加強,虛擬人中的虛擬主播、虛擬代言人、虛擬員工開始獲得更高的關注,虛擬空間的想象力進一步拓寬。
“虛擬主播不僅是各大公司對元宇宙的布局,未來有望助力內容公司爭奪流量。”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相比真人主播,虛擬主播能夠確保內容方擁有足夠大的話語權,將對整個內容生態帶來影響。
虛擬人商業價值不斷釋放,吸引用戶消費
伴隨著5G、VR、語音合成、動作捕捉等技術的進步,集原美、柳夜熙、翎Ling、A-SOUL等虛擬形象層出不窮,虛擬偶像在快消品、文娛產業、食品餐飲、企業服務等領域的應用被不斷拓展,“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在技術的加持下,具有更強的可塑性,給粉絲帶來更多可能性。其熱度堪比真人明星,粉絲們毫不吝惜時間和金錢為心儀的虛擬人打call。
在支持方式上,有68.0%的虛擬偶像愛好者會通過評論虛擬偶像官方賬號的方式來支持虛擬偶像。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社交平臺的官方賬號成為虛擬偶像的主要宣傳方式,使得虛擬偶像與消費者的互動更加便捷。
在金錢消費上,有37.2%的受訪網民每月為虛擬人花費金額在200元及以下;24.8%的受訪用戶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錢支持虛擬人物。
同時,接近九成的用戶月均“打賞”金額在300元以內,其中,59.1%的受訪用戶能夠接受給虛擬主播“打賞” 100元以內的禮物 ??梢?,用戶對虛擬主播“打賞”金額較低,對“打賞”虛擬主播的行為持理性態度。
隨著虛擬偶像、虛擬宣傳人等虛擬形象的涌現,虛擬人產業商業價值不斷釋放,吸引用戶消費。
虛擬人商業模式朝多元化發展,市場火熱背后風險仍需關注
虛擬偶像、虛擬KOL等虛擬人物的熱度增加,獲得了眾多粉絲流量,虛擬人在C端市場的滲透率增強,虛擬人紅利仍存在。隨著在線直播行業的發展,以及真人主播“翻車”事件,虛擬主播成為新的熱門角色,這有助于虛擬人產業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視覺和渲染等技術的不斷創新,虛擬數字人的交互方式衍變,虛擬數字人將擁有一次喚醒、多次交互的能力,同時具備實時智能響應、智能打斷、智能糾錯、多輪對話等功能。虛擬數字人將會擁有全面的聽、說、讀、寫、理解等人類所擁有的基本能力。
未來,虛擬人的業務模型也將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目前,虛擬人的應用商業模式雖處于探索階段,但商業應用場景已由最初的數字娛樂場景迅速擴大到媒體、金融、電商、服務、教育、廣告等行業,虛擬人商業化市場的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更多企業和品牌將加速布局“虛擬人+虛擬場景”賽道,迎來更多商業化落地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虛擬人火爆背后,既存在監管難點,也要警惕其中的法律和倫理道德等風險。
為更好地應對虛擬數字人潛在的風險問題,建議聯合產業界各方著重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推進。一是共同開展數字人身份管理及內容安全的研究工作,從政策層面做好產業體系化布局,在堅決打擊惡意違法行為的同時,給新興技術一定包容發展的空間;二是加緊研究各類虛擬數字人應用對人的心理影響,以及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并盡快出臺相關約束與法律法規。
只有多方參與,對虛擬人行業可能出現的技術問題、內容安全問題、倫理問題、法律問題等盡早預判與干預,才能更好地保障虛擬人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請回復有價值的信息,評論需要審核后進行展示,請勿重復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