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簡介 |
 |
?中國地質學會于1922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26位學者為發起人,章鴻釗為首任會長,謝家榮為首任秘書長,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學術團體之一,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學術性科技社團?,F為第40屆理事會,理事長由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鐘自然同志擔任;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李金發同志擔任;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國際合作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朱立新同志擔任。中國地質學會常設辦事機構有綜合協調處、成果和人才評選處、誠信體系建設處、學術交流處和期刊處,下設60個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14個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并對全國31個省級地質學會進行業務指導。學會現擁有8萬多會員,業務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支撐單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4A級社會團體,是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高級別會員組織。 | 查看全部 |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第十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審定通過)?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本學會名稱、住所中文名稱:中國地質學會英文譯名:Geological?Society?of?China英文縮寫:GSC本會住所:北京第二條?中國地質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是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有關單位自愿組成、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具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地質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本會代表中國地質學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所屬學術組織。第三條?本會宗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民主辦會的原則;積極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學風;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地質科學技術與經濟相結合,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我國地質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第四條?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接受支撐單... | 查看全部 |
|
|
 |
|  | 中”字表示中國和中國地質學會,“土、石”代表地質之質,“山、水”分別代表造山運動、火山活動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現象等內、外力作用。它們也代表中國四大地史時期的特點,“石”為元古宙地層,“水”為古生代海相沉積,“山”為中生代造山運動,“土”為新生代主要沉積。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我國地理特征,西邊多山,東邊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黃土堆積為主?!巴林惺?、“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闡述了地質學若干基本哲理。注:會徽由章鴻釗、謝家榮、楊鐘健、葛利普設計,張海若書篆,于1937年第13屆年會通過。 |
|
|  | |  | 圖案以抽象的漢字“百”有機地變化為昂揚騰躍的巨龍伴隨絢麗的彩帶環繞著學會會徽,突出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慶典活動主題;抽象的漢字“百”體現中國地質學會百年的悠久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昂揚騰躍的巨龍象征中國地質學會百年來飛速的發展步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彰顯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時代精神;絢麗的彩帶烘托出中國地質學會百年華誕慶典活動隆重、喜慶的氛圍,同時也將全體會員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回顧光輝歷史、共創美好未來。中間的學會會徽突出百年華誕慶典活動標識的專屬唯一性。 |
|
|
|
 |
現任領導 |
 |
 | ?鐘自然?理事長 | 自然資源部原黨組成員 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黨組書記 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 |
|
| |  | 李金發?秘書長 |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 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 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
| |  | 朱立新?常務副秘書長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首席科學家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秘書長 |
|
|
|
|
 |
|  | 1909年,張相文、白雅雨、韓懷禮、陶懋立、張伯苓等27人發起,在天津成立中國地學會,為中國地質學會前身; | 1922年2月3日,章鴻釗、翁文灝、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等26人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宣布成立中國地質學會; |
1922年2月3日,中國地質學會成立,通過《中國地質學會簡章》,選舉章鴻釗為首任會長,翁文灝、李四光為副會長,謝家榮為秘書長,規定學會的宗旨為“本會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科學之進步為宗旨”;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編印的《中國地質學會志》創刊,李四光關于中國第四紀冰期論據和地質力學理論的提出、裴文中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陸相生油理論等重要理論和重大發現等均曾在該刊物上發表; |
|
|
|  | 歷任理事長、秘書長 |  |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1 | 1922 | 章鴻釗 | 謝家榮 | 2 | 1923 | 丁文江 | 謝家榮 | 3 | 1924 | 翁文灝 | 孫云鑄 | 4 | 1925 | 王寵佑 | 孫云鑄 | 5 | 1926-1927 | 翁文灝 | 周贊衡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6 | 1928 | 丁文江 | 李四光 | 7 | 1929 | 李四光 | 孫云鑄 | 8 | 1930 | 朱家驊 | 孫健初 | 9 | 1931 | 翁文灝 | 孫云鑄 | 10 | 1932-1933 | 李四光 | 孫云鑄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11 | 1934 | 謝家榮 | 孫云鑄 | 12 | 1935 | 葉良輔 | 楊鐘健 | 13 | 1936 | 楊鐘健 | 黃汲清 | 14 | 1937 | 楊鐘健 | 黃汲清 | 15 | 1938 | 黃汲清 | 田奇?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16 | 1939 | 李四光 | 尹贊勛 | 17 | 1940 | 尹贊勛 | 黃汲清 | 18 | 1941 | 翁文灝 | 朱?森 | 19 | 1942 | 朱家驊 | 計榮森 | 20 | 1943 | 孫云鑄 | 尹贊勛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21 | 1944 | 李春昱 | 尹贊勛 | 22 | 1945 | 李四光 | 尹贊勛 | 23 | 1946-1947 | 謝家榮 | 尹贊勛 | 24 | 1948 | 俞建章 | 尹贊勛 | 25 | 1948-1949 | 李春昱 | 尹贊勛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26 | 1949-1950 | 李四光 | 孫云鑄 | 27 | 1951 | 李四光 | 孫云鑄 | 27 | 1952 | 孫云鑄 | 王鴻禎 | 28 | 1953 | 李四光 | 王鴻禎 | 29 | 1954-1956 | 李四光 | 侯德封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30 | 1957-1962 | 李四光 | 侯德封 | 31 | 1962-1979 | 李四光 | 朱效成 | 32 | 1979-1982 | 黃汲清 | 王澤九 | 33 | 1982-1988 | 程裕淇 | 王澤九 | 34 | 1988-1992 | 朱?訓 | 王澤九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35 | 1992-1997 | 張宏仁 | 趙?遜 | 36 | 1997-1999 | 宋瑞祥 | 王弭力 | 37 | 2000-2005 | 田鳳山 | 王弭力 | 38 | 2006-2008 | 孫文盛 | 朱立新 | 38 | 2008-2011 | 徐紹史 | 朱立新 |
屆次 | 年度 | 理事長(會長) | 秘書長(書記) | 39 | 2011-2016 | 徐紹史 | 朱立新 | 39 | 2016-2017 | 鐘自然 | 朱立新 | 40 | 2017至今 | 鐘自然 | 李金發 |
|  |
|
|
|
|
 |
組織機構 | 學會機構 | 學會秘書局崗位設置及職責 | 主要工作職責 | 規章制度 |
|  | 會員代表大會 選舉產生 監事會 理事會 選舉 成立 設立 理事長 副理事長 常務理事 理事 秘書長 黨委 秘書局 分支機構 綜合協調處 成果和人才評選處 誠信體系建設處 學術交流處 期刊處 提名常務副理事長 提名副秘書長 |
?學會秘書局設有5個處:綜合協調處、成果和人才評選處、誠信體系建設處(科普與會員服務中心)、學術交流處、期刊處。 | (一)綜合協調處 | 主要職責:負責學會日常組織協調管理及財務工作。執行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秘書長會的決定;負責學會黨建;負責分支機構、理事單位管理與對外聯絡工作;負責文秘檔案及新聞宣傳;負責年度綜合統計與法人年檢工作;負責學會合同制員工的管理;負責學會及分支機構財務管理;負責地質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及工程師國際互認工作。 | 查看全部 |
|
|
—?代表中國地學界作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國家會員單位 |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推薦單位 | —?中國青年科技獎、杰出工程師獎推薦單位 | —?中國工程教育地質類專業認證負責單位 | —?中國工程師聯合體發起成員單位 | —?富硒土地認定、地質文化村(鎮)命名評選單位 |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和十大找礦成果、科普獎評選單位 | 查看全部 |
|
|
|
|  | |
|